产品展示
沪指创业板指创新高,券商警示泡沫风险重现市场
2025-07-29
2025年7月21日,中国A股市场迎来“高光时刻”。沪指与创业板指双双创下年内新高,全市场逾百只股票涨停,超过4000只个股上涨,两市成交额突破1.7万亿元。大基建、特高压、机器人等板块集体爆发,市场情绪沸腾。这表面上是资本市场的狂欢,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背后,究竟谁在为此欢呼,谁又在悄然担忧?
此次股市的强劲表现,并非孤立事件。宏观层面,央行拟取消债券回购质押券冻结的规定,被解读为呵护流动性的信号,为资金面提供支撑。香港特区政府持续完善上市制度,吸引全球优质企业赴港上市,间接提振了市场信心。产业层面,京东在机器人赛道的大手笔投资,以及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开工,预示着新基建和高科技领域的巨大潜力。巨丰投顾、华泰证券等机构普遍认为,市场整体趋势向上,3500点夯实后,上升空间将进一步打开,中报预增、高景气度领域的增量机会值得关注。
然而,市场的狂热也伴随着深层隐忧。当前股市的上涨,究竟是实体经济根本性好转的真实映射,还是流动性宽松与政策利好下的短期投机狂热?一些理性投资者和市场观察者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他们担忧,当前部分科技股和题材股的市盈率已远超行业均值,散户资金大量涌入题材炒作,与机构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形成割裂,估值透支和投机狂热的迹象已然浮现。券商已发出警示,部分小微盘股的泡沫化风险不容忽视。
更深层次的担忧,指向了历史的重演与结构性矛盾的深化。中国股市历经数次牛熊转换,2015年杠杆牛市的迅速崩塌,便是非理性繁荣的惨痛教训。当前,宏观经济增长与微观企业盈利的背离、产能过剩、消费疲软、信贷错配以及资本外流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如果股市的繁荣未能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未能带动就业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那么这种“新高”带来的财富效应将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加剧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使得资金更倾向于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而非流向真正需要支持的实体产业。对于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主和普通工薪阶层而言,股市的狂欢与自身的生存压力形成鲜明反差,他们的担忧具体指向未来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与财富分配的不公。
因此,在这场股市新高带来的财富效应中,欢呼者多为抓住机遇的投资者、受益于政策红利的上市企业及其股东。但同时,那些经历过历史泡沫破裂的理性投资者、对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性有更高期待的观察者,以及部分清醒的监管者和政策研究者,正心存隐忧。他们深知,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应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而非脱离基本面的投机赌场。大股东减持套现、量化交易的高频操作以及市场定价权的扭曲,都可能加剧市场的脆弱性。他们担忧,若股市上涨过度依赖政策刺激,市场将对政策产生路径依赖,一旦政策调整,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预期。
面对市场的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股市的每一次高歌猛进,都是对投资者智慧的考验。在追逐收益的同时,更应审慎评估风险,避免盲目跟风。我们期待,股市的繁荣能够真正建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脱虚向实,而非仅仅是少数人的狂欢。市场潮汐终将退去,唯有将股市的繁荣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紧密联结,才能实现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让更多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