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蓝色幻象 天价争议 巴黎世家的日常奢侈品化
2025-09-19
#上海观光路线推荐#
蓝色幻象 天价争议 巴黎世家的日常奢侈品化
8200元。买一个塑料袋。不。是巴黎世家新包。
这款名为Marché蓝色Dyneema中号版型可折叠托特包。亮相于Balenciaga 2025冬季系列。高53厘米。长50厘米。宽仅1厘米。外观与日常塑料袋几乎无异。甚至保留了相似折痕。但它不是塑料。是Dyneema面料——一种超强聚乙烯纤维。承重高达10公斤。
目前。官网和小程序显示缺货。
💡 灵感来源?
客服坦言:设计灵感来源于周边日常使用的事物。但强调。实际并不会采用塑料袋的材质。而是采用织物为材料。
这不是巴黎世家第一次玩转“日常”概念。
2017年5月。一款价值2145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元)的手提包问世。亮蓝色。超大尺码。宽肩带。酷似宜家99美分(约合7元人民币)的购物袋。引发轰动。
2022年秋季。直接命名“Trash Pouch”(垃圾袋)的包袋登场。采用小牛皮制成。海外售价达1790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
争议?他们习惯了。
2023年。薯片包亮相2023春夏大秀。售价约1.25万元人民币。
2022年。旨在宣传环保的限量版乞丐鞋。最为破旧款售价约1.25万元人民币。被调侃“流浪汉看了都摇头”。
2024年。“胶带”造型手镯。传言售价约2.35万元人民币。
2023年。带品牌标志钥匙的发圈。售价高达4000元。
2025年。女士深蓝色弹力平纹针织半身裙。被指造型与平角短裤相似。售价4500元。
2025年。“北京烤鸭”包袋。外层为意大利顶级牛皮。专柜售价15500元。
更早之前。一款2700元的蓝色不锈钢发卡。长9.9cm、高0.7cm。网友称其类似款在义乌批发市场仅需几毛钱。
为什么?
奢侈品逻辑变了。
这或许是一种精准的营销策略。通过争议性设计制造话题。吸引流量。巴黎世家2022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就曾增长16.3%。尽管其母公司开云集团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下降16%。净利润暴跌46%。
消费主义学者指出:奢侈品从来不是购物这么简单。它提供一种深入的圈层、阶层认同。通过消费获得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感觉。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趣味预先作为等级的特别标志起作用。”文化区隔是中产阶层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品位、格调、趣味来明确自己的阶层边界。
把日常品做成超过实用品的范畴。用故事和工艺包装。使其成为品位、格调、消费能力及社会地位的象征。
猎奇。成为奢侈品的爆卖密码之一。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人们的眼球就是价值。
所以。巴黎世家们不断试探。
LV曾推出“红白蓝”编织袋。王菲就曾用过。
LV还推出过油漆桶包包。售价高达16000元。宣称设计理念是“童趣”。
Moschino推出过“蔬菜”系列。有一款芹菜包一比一复刻真芹菜。
Miu Miu推出过价值4万块的“镶钻内裤”。
还有天价龙虾包、蟑螂包等等。
甚至。始祖鸟的吊牌在社交媒体上最高卖到了200元。那张小纸片。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对户外生活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或者说。是猎奇心态。
拥有它们。意味着什么?
一位消费者直言:“知道这些限量款。就特别想抢到。感觉拥有它就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东西。”
上流阶层偏爱的高奢产品。讲究限量、小众与定制。越少人跟风愈发显得高贵。
但真正的奢侈是什么?
是时间。是工艺。是故事的结晶。而非仅仅是标价牌上的数字。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款售价8200元的“塑料袋”时。
不必惊讶。
它或许不实用。但可能承载着某种身份认同的渴望。
它或许有争议。但确实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就是当代时尚的魔法。
也是消费主义的复杂寓言。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