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晶晨股份收购芯迈微,机构全身而退,业绩压力引发讨论
2025-10-09
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真是感慨万千。3亿多现金,买一家一年半亏1.3亿、营收67万的芯迈微,400亿市值的晶晨股份挑了大动作可劲上头。可真要说,看完这些数据,心里一个问号顶俩感叹号,这不是要冲港股IPO,财报最讲究靓丽光鲜、增长冲劲,眼瞅着业绩刹车,这时居然主动背个巨亏包袱上路,这波真不愧资本市场版“七伤拳”。
翻一下具体交易,对价分布让人大开眼界——创始人孙滇加间接掌握公司60.5%的股份,结果只兑付个112万;他自己手里的21.8%,直接0元转让。机构股东39%,倒能舒舒服服揣走3.15亿,人前站的是大股东,真金白银抱走的却是机构,普通朋友想想都觉得“妙不可言”。互联网讨论区一片热闹,“孙总这究竟是果断止损还是无奈被割?”有人猜测什么对赌业绩失败,有人说借壳融资协议清算优先,反正无论哪种,既然大股东能忍痛清仓跑路,多半也是扛不住债务连环套,跑得再慢一点都可能没得跑了。
再看机构,收购价直接贴近原始投资成本,安安心心全额回本,能全身而退绝不会恋战,最大赢家谁都看明白。至于晶晨这头大象,明明自己上半年还有两位数增长,净利润增长却直接跳水,从接近翻倍到三成出头,这节奏放谁焦虑都难掩。原以为该先守业绩、讲成长,实际却主动背上个大号商誉炸弹,营收凑规模没什么用处,亏损要并表拖净利,净资产三千多万、成交价3亿多,这账单一摆明,财会老师都要问“你想干啥?”
芯迈微到底值啥?官方理由是技术稀缺、Wi-Fi射频、蜂窝通信,无线三件套能力补齐短板,好拿来充技术“想象力”,港股一向喜欢赛道故事,沾点高科技、国产替代就容易博一波概念溢价。市场讲故事的套路,“不是有多赚钱,是要有多敢编”成了共识,投资圈梗图里的“技术牛X的我全要”,一边唱多未来用芯,另一边利润表初看都皱眉。
放在晶晨自己体量下,33.3亿营收,上半年新收进来的这67万跟毛毛雨一样——甚至有网友调侃,加班一周做个营销活动都不止这数。可就是这点营收,却配着1.3亿亏损,还要算出2亿多的商誉。要是哪天芯迈微发展不顺利,这块商誉光明正大减值,A股报表和港股报表一起难看。
看重技术潜力确实没错,港股投资人让你讲好“赛道”,PPT好看,股价能飞,但现实里落地见效、营收翻身才是真硬核。横向打量,射频芯片业内早就神仙打架,卓胜微、唯捷创芯等上市队友根基老练,芯迈微刚起步,市场份额和客户黏性都看不到壁垒。分析能力差点的直接说,“这不是冲浪,是坐电椅”,真的靠自研芯片逆袭带动利润,竞争环境太卷,成本和风险早把理想拍晕。
网友讨论热闹,“自己财务数据踉跄,上市前搞收购,财报怎么打扮都‘透点油’。”有人拿国际科技巨头举例,面对增长停滞一般是自研创新或消化现有资源,极少在关键节点强推高风险并购,怕的就是财报减值拖增长节奏。美股现在哪家不重利润率?老外都“精致算账”,几十年市值周期看得清清楚楚。
其实这剧情,倒有点像朋友聚会嗨到最晚,明知道该买单走人,有人还非要再点道“大菜”撑场面。外人看着越拖越乱,气氛一到就拆台;资本市场也是,有时候花大钱补技术短板,能带一波新投资信心,有时候技术难题刚好成为破局关键,没有谁能绝对说准。
手上有好赛道,晶晨是科技制造业转型里头的标兵,这几年在AI芯片、智能终端、物联网上都还有布局。A股市场投资人本来对这类科技公司有天然情怀,港股正热“中概科技创新”,谁也不想IPO突发“岔子”。晶晨这步收购反而倒逼团队在产品、技术上走深水区,能不能翻身得看交付落地。
市场关心到底稳不稳。其实这个窗口期,行业绝大部分看的是长期成长空间和盈利确定性,一次引流收购可带来“概念分”,也会有财报压力长尾效应。尤其港股IPO,要面对全球投资人冷眼审视,长期业绩曲线才是定心丸,虚胖业绩容易破防,价值投资者买账的还是硬核数据。
每个人都觉得高科技公司能打,创新路上不缺想象力,但市场讲究基本面兜底,光讲PPT确实不够。站在这道选择题前,晶晨股份一边是长远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升级,一边是短期的业绩压力和投资人预期,两头都得稳住,这道题不容易。
资本故事最怕跟风,市场信号怕的是虚火。港股IPO够成熟,技术路线决定走多远,收购打补丁虽然短期“爽”,但最后都要靠产品和利润落地。
换到自己的生活,不就像手握好牌,不甘平局老想着All in最后一搏。只希望这次技术升级棋局,真能给“中国芯”赛道带点实打实的新东西出来,把港股投资人的胃口吊住不说,还能撑起企业下一个五年。这才是高质量发展里每个科技企业该追的目标。
内容创作本着弘扬社会正能量,报道力求真实客观。如发现有不当或侵权,请随时反馈,我们将迅速修正。致力于新闻专业、传播合规价值,烦请留言点赞关注,你们每个建议和支持都是我持续写作最大的动力。 创作者不易,生活每一天长虹。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