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伊朗为何弃“中国智造”,偏爱俄制“老爷机”,答案直击痛点!
2025-10-10
听说关注我的人,都实现了财富自由!你还在等什么?赶紧加入我们,一起走向人生巅峰!

当F35I隐身战机如入无人之境,伊朗的防空网形同虚设,十余架“国宝”F14成了靶子,却连敌机的影子都没摸到。就在这危急关头,伊朗空军迎来了一份“迟到”的援手——一批俄制米格29战斗机。
令人费解的是明明中国有性能更优、实战检验过的歼10C,为何伊朗宁愿接受俄军的“库存货”,也不愿将其收入囊中?这批被戏称为“过渡机型”的米格29,究竟有何魔力?
事实是伊朗与米格29的情缘早已深种。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际,伊朗就曾尝鲜采购。后又在海湾战争中接收了16架伊拉克“投诚”的同款战机。然而,长年的制裁让这些“老兵”饱受零件之苦,“修一架飞一架”成了常态,机队中多数战机已难以应对现代空战。
2025年6月的空袭,彻底撕开了伊朗防空体系的脆弱。以色列的F35I如入无人之境,仓促升空的米格29甚至难以锁定目标。那一刻,伊朗空军的窘迫暴露无遗。急需“救火队员”的伊朗,米格29成了唯一的现实选择。
令人惊讶的是从谈判到交付,仅用了三个月!这速度在国际军购中堪称闪电。要知道,这并非全新飞机,而是俄罗斯从自家空天军库存中调拨的二手货,经过一番升级(SMT或M型),甚至还有部分是经由俄罗斯从亚美尼亚紧急购入的新型号。
它们披上了R77空空导弹,部分升级型号更是能挂载射程达300公里的R37M。尽管雷达和电子战系统算不上顶尖,但足以与以色列的F16I一较高下。
设拉子空军基地熟悉的米格29身影让伊朗地勤人员如释重负。三十年的维护经验,意味着无需从零开始搭建后勤体系,飞行员也无需重新学习操作。这批战机落地即战备,迅速弥补了防空缺口。
伊朗议员佐赫雷万德直言不讳:“米格29是过渡方案,为苏35S和红旗9BE争取时间。”
但为何性能更强的歼10C与伊朗擦肩而过?原因很简单:时间!
国际军购的常规交付周期是2024个月。对于急需填补防空漏洞的伊朗来说,这种漫长的等待根本无法接受。米格29的“现货”模式,恰好击中了伊朗的“应急痛点”。
更关键的是体系兼容性”。歼10C要发挥最大战力,需要一套完整的“中国式”作战体系支撑,包括预警机、地面反隐身雷达等。但伊朗的装备体系以俄制雷达、美制老旧战机和国产系统为主。引进歼10C,要么单独作战难以匹敌F35I,要么就得全面推倒重来,耗费巨资和数年时间。这显然不符合伊朗的短期战略需求。
放弃歼10是伊朗在时间、体系和战略上的综合考量。而选择米格29,带来的好处远不止填补战力空白。
快速形成战斗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都能迅速上手,出勤率得到保障。波斯湾沿岸的防空盲区被填补,以色列战机再想轻易闯入,没那么容易了。
成本与支付方式的灵活性。二手升级的米格29成本远低于新机,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接受伊朗用石油抵扣货款。在西方金融制裁下,“石油换装备”完美规避了限制,盘活了国内资源。
米格29为伊朗的长远防御争取了宝贵时间。在苏35S交付推迟、红旗9BE整合调试之际,米格29构筑的防空屏障,有效降低了再次被空袭的风险。
这场军购的影响已辐射至整个中东。以色列加强了电子对抗部署,沙特等国也密切关注,地区军备竞赛的苗头若隐若现。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俄伊军事合作借此深化。俄罗斯获得了急需的“见证者136”无人机,形成了“武器换无人机”的利益闭环,中俄伊三边协作更加紧密。
伊朗选择米格29并非否定歼10的性能,而是在危机下的务实选择。这批“老爷机”就像一剂“急救药”,稳住了防守的局面。而随着苏35S和红旗9BE的到来,伊朗的立体防御网将日益完善,中东的军事格局,也将迎来新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