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购瓦良格真最大收获?俄专家摇头:航母绝非关键所在

2025-08-02

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征程上,航母无疑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入列,圆了中国人的百年航母梦,让世人都看到了中国海军质的飞跃。 不过,在聚光灯之外的幕后故事,特别是它那饱经沧桑的前身“瓦良格”号的传奇经历,以及它给中国航母事业带来的真正价值,知道详细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

意外的“教材”:技术远比船体珍贵

说到“瓦良格”的意义,倒有个很有意思的角度。 俄罗斯的军事专家卡拉申科就曾提出过一种见解。 他认为,中国当年费尽周折弄回“瓦良格”,最大的收获其实并不是那艘锈迹斑斑的船壳本身,关键在于这艘“半成品”带来的学习机会和它所承载的独特技术价值。 这个说法乍一听挺新鲜,似乎有点反常识——船都买回来了,难道不是船最重要? 但顺着这个思路琢磨一下,里面还真有点道理。

这艘命运多舛的巨舰,故事得从它诞生地说起。 遥远的1985年,它躺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船厂的船坞里开始建造。 在那个美苏争霸、冷战正酣的年代,苏联雄心勃勃,要打造强大的远洋海军,这艘被命名为“瓦良格”的航母,是计划中“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二号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苏联解体这声巨响,让所有宏图伟业瞬间化为泡影。 造了68%的“瓦良格”就这样被抛弃了,像个孤独的钢铁巨兽,在寒风中慢慢生锈,沦为时代的弃儿。

苏联没了,船归了乌克兰。 可乌克兰自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哪还有钱和心思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么个庞然大物,丢着占地方,看着还闹心,能卖掉换点外汇是再好不过了。 时间到了1998年,一个叫许曾平的中国商人出现了,他名下的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常被简称为崇旅公司)出手了,用200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了这艘半成品。 当时许老板对外打的旗号特别“商业”,说是要把“瓦良格”改造成澳门特区的海上娱乐平台,说白了就是“水上赌场”。 这套说辞相当巧妙地绕开了国际上对战略武器进行直接军售的种种限制。 2000万美金拿下这么大个家伙,听起来像是捡了个大漏? 说实话,这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那才叫花钱如流水、困难险阻多。

“回家”之路:一波三折的万里拖航

想把一个没有动力、半残废的“瓦良格”从黑海边拖回遥远的中国大连? 那难度系数爆表了。 首先卡脖子的问题就是设计图纸。 这东西可比船体金贵多了,乌克兰那边一开始显然不太情愿放手,双方来来回回谈判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勉强搞定。 到了2001年10月,几艘拖船终于吭哧吭哧地拽着“瓦良格”这个“大块头”离开了尼古拉耶夫港,朝着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发。

第一道鬼门关就是著名的土耳其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土耳其方面看着这么个“巨无霸”要过家门口狭窄的水道,心里直打鼓,安全问题不是儿戏啊! 他们一开始坚决不放行,态度非常强硬。 后来,几经周折,中国政府层面也积极协调沟通,许曾平那边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去游说谈判,还答应了包括支付一笔数目相当不菲的“过路费”、“安全保证金”以及巨额的第三方责任保险等一系列“附加条件”,土耳其才最终松口放行。

好不容易拿到通行证,老天爷又来添乱。 过海峡时突然遭遇了强劲的风暴,狂风巨浪中,几艘拖船连接的缆绳竟然被硬生生扯断了! “瓦良格”瞬间失去了控制,像个醉汉一样在海峡里横冲直撞,惊险万分地差点就一头撞上岩石海岸! 幸好关键时刻,船上留守的工人和水手们冒着生命危险,顶着狂风恶浪进行紧急抢修,重新系缆,才把这头失控的钢铁巨兽重新控制住,躲过一场可能成为生态灾难的重大事故。 这趟回家路,简直比西天取经还艰难险阻重重。 好不容易穿过地中海,进入苏伊士运河,一路南下绕过非洲好望角,再穿越马六甲海峡北上,最终在2002年3月3日,历经整整152天的海上漂泊,“瓦良格”这艘饱经磨难的巨舰,终于缓缓驶入了中国大连港。 然而,这趟旅程的成本早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2000万美元购船款,据说拖航、过路、保险等费用总计超过了1亿美元,巨额的花费也让商人许曾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趟充满艰难险阻的归程,本身就已经体现了当时中国追求航母能力的执着信念。

大连船坞里的“真刀真枪”:拆解、学习与再生

“瓦良格”抵达大连后,才真正开启它对中国海军意义非凡的旅程。 在普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堆锈迹斑斑的废铁。 但在中国工程师和海军专家眼中,这就是无价之宝! 一艘基本结构完成、能够实际触碰研究的现代航母实物样本! 对于当时完全没有航母建造和使用经验的中国来说,它的价值无法估量。

船厂立刻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解剖实验室”。 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几乎是“痴迷”地扑了上去。 他们钻进船舱,细细测量每一个甲板的厚度弧度,研究每一个隔舱水密门的位置,分析舰岛的设计布局,拆解能够拆解的系统…… 这不是在课堂上听讲,也不是对着图纸凭空想象,而是真刀真枪地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去摸透一艘现代航母的物理结构、力学特性和内在逻辑。 他们把“瓦良格”里里外外翻了个遍,积累了海量一手数据和直观经验。

接下来的改装工作更是巨大的挑战。 苏联留下的这个“半身像”,除了基本船壳和甲板,几乎是“裸奔”状态——动力系统缺失、所有的电子设备、雷达、通讯系统一片空白,武器系统自然更是无从谈起。 最关键的核心系统,比如舰载战斗机起飞用的滑跃式甲板(舰艏那个“向上翘”的部分)的精确角度和结构强度,阻拦着舰钩如何高效工作又能承受巨大冲击,以及复杂的动力推进系统如何与庞大的舰体匹配……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工程师此前从未涉足的高精尖领域。 听说为了攻克这些难关,一方面是当时还保留着前苏联技术遗产的乌克兰专家被请来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另一方面则依托于中国自身不断壮大的科研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大家憋着一股劲,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把这些硬骨头一块块啃了下来。 经历了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改造工程,浴火重生的“瓦良格”,终于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披上中国海军的战袍,被命名为“辽宁舰”。

从训练摇篮到体系基石:辽宁舰的独特价值

“辽宁舰”正式服役,其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填补了中国海军“零航母”的历史空白。 它的核心职能从一开始就被清晰地定位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训练和科研试验平台! 这是非常务实且关键的步骤。

对于中国海军而言,拥有一艘航母,不仅仅是要把这艘船开动起来。 围绕着航母的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作战体系,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行。

舰载机飞行员: 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们需要掌握一项极其危险的技能——在颠簸起伏、跑道极短的航母甲板上精准起降!

这项被戏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的高超技艺,只能在实打实的航母甲板上反复练习、积累经验。 没有“辽宁舰”,他们只能在陆地上模拟,效果天差地别。

航母舰员: 数千名舰员需要在日常运转、舰载机调度、损管(损害管制)、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形成默契、熟悉流程、构建规范。

操作一艘排水量数万吨、系统复杂的海上巨舰,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编队协同: 航母不可能单独作战,它需要由驱逐舰、护卫舰、潜艇、补给舰等组成的强大护航编队提供防空、反潜、补给等全方位保护。

这些舰艇如何在实战环境下与航母高效协同,实现1+1>2的效果? 这需要反复演练磨合。

因此,我们看到“辽宁舰”服役后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训练中:2013年11月首次南下南海进行跨海域训练; 2016年12月首次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 2018年4月作为核心装备参加南海大阅兵…… 这些远海部署行动,每一次都是宝贵的学习过程,每一次都在积累远海作战经验,锤炼着中国海军航母编队的雏形。 从最初的生涩到后来的愈发自信,变化清晰可见。

然而,“辽宁舰”更深远、更核心的贡献,还在于它锻造了一支队伍,建立了一套体系。 航母的建造和使用是国之重器的系统工程,光有图纸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人的经验传承与团队的建立。 正是在改造和使用“瓦良格/辽宁舰”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培育出了一支涵盖设计、建造、装备研发、测试、维护、使用、管理、训练等全方位的航母人才团队! 这群人才通过实战积累了世界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直接经验”。 没有这个从无到有、在瓦良格身上“练手”的过程,后续的发展必然是空中楼阁。 这支团队就成了中国航母事业的种子与核心骨干。

所以,当2019年12月17日,中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山东舰”交付入列时,其意义之所以重大,根源就在于它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航母从设计到建造的全套核心技术。 观察家们注意到,“山东舰”在整体构型、尤其是机库布局、舱室安排等方面,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源自“瓦良格”的设计思路(库兹涅佐夫级)经过中国消化后的烙印。 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充分理解和大量实践经验积累后的创新成果,是中国航母人才团队真正成熟、体系能力成型的里程碑。

解读卡拉申科:技术跃升的“教科书”

现在回过头来看俄罗斯专家卡拉申科的那个观点,是不是更清晰了一些? 他强调的“买到瓦良格不是最大收获,航母本身不是关键所在”,其核心逻辑在于:中国从“瓦良格”身上挖到的技术“金子”,远非那几万吨钢铁可比。

具体来看,卡拉申科提到几个技术细节:

“全不全”的设计蓝图: 船是半成品,但幸运的是,“瓦良格”包含了全套完整的设计图纸!

这可是无价之宝。 它让中国工程师得以系统地、深入地解剖整个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设计理念、技术细节和演进路线,成为一本独一无二的、基于苏联最高标准的航母工程学“教科书”。 在大连的船坞里,技术人员拆解研究后,对比“库兹涅佐夫”号的公开资料和使用表现,发现了“瓦良格”在设计上已经做了一些优化。 这点非常关键,因为它代表了技术发展的“下一个版本”。

关键的机库空间优化: 作为库兹涅佐夫级的首舰,“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俄罗斯现役的唯一航母)在设计上有个显著特点:为了追求强大的反舰火力,在飞行甲板下方布置了12枚重型反舰导弹(P-700 “Granit”,北约代号SS-N-19 “海难”)。

这个设计在苏联时代有其战术考量(饱和攻击),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侵占了大量的机库空间,导致它能携带的战斗机数量严重受限(仅约十几架苏-33级别战机)。 而作为二号舰的“瓦良格”则不同,在蓝图上取消了这12个巨大的导弹垂发系统! 腾出了宝贵的舰体内部空间,整个机库设计进行了优化,变得更为宽敞合理。 卡拉申科指出,这个改进意味着改造后的“瓦良格”(即辽宁舰),理论上可以搭载比“库兹涅佐夫”号多出近一倍的舰载战斗机(歼-15)。 中国通过这次改装实践,深刻理解和吸收了这种更注重舰载航空兵作战效能的设计理念。

舰体布局的合理性提升: 卡拉申科还提到,“瓦良格”在一些内部结构设计上,比如动力舱、作战指挥舱等核心区域的布局,相比“库兹涅佐夫”号也做了更合理的优化调整。

这使得舰体的生存能力和日常维护的便利性得到提升。 这些看似细微但极其重要的工程改进点,都通过图纸和实物研究被中国工程师们充分掌握。

因此,卡拉申科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国通过瓦良格,不仅获得了航母实体,更重要的是完整解析了一套成熟(虽然后期有挫折)但起点很高的航母设计体系,并掌握了其后续改进的关键方向。 这些核心知识的消化吸收,才是在改造过程中最大的财富,为山东舰、以及当前正在紧锣密鼓建造、据传将采用平直甲板、电磁弹射等先进技术的003型航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认知基础。 看着003型航母的建造进程,卡拉申科有理由相信,中国已经从“学生”阶段快速成长,能把从瓦良格学到的“基本原理”和实际经验,结合自身最新的科技成果(如电磁弹射),转化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的技术跃升。

瓦良格的意义:不止是“教科书”

卡拉申科从技术层面的解读非常有启发性,聚焦于“图纸与技术”的传承价值。 但我们评价“瓦良格”对于中国航母事业的整体贡献,或许还需要一个更广的视角。 航母不是简单的图纸堆砌,而是一个知识、技术、工程、训练、体系和人的复合体。

无可替代的“实装”平台: 即便图纸再详细,没有“瓦良格”这个实实在在的物理载体,上面谈到的那些核心技术,就无法被工程师们直接“触摸”和“测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航母工程的特殊性就在于此。 拆解、测量、测绘、理解材料特性、验证施工方法……这些都需要一个真实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平台。

实战训练的“摇篮”: 这一点在“辽宁舰”后续的使用中尤为突出。

没有这艘实实在在的航母,前面提到的所有人员训练(包括“刀尖舞者”飞行员、航母全体舰员、编队指挥协同人员)都不可能实现。 所有的操作手册、训练大纲、应急预案都需要一个实装载体来检验、修订和定型。 在广阔的大洋上,进行实际的舰载机起降、编队巡航、应对复杂海况……这些经验是任何理论教学和模拟器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没有辽宁舰这个起点,中国航母战斗力的形成就会是空中楼阁。

信心与决心的基石: 从1998年购买“瓦良格”,到2002年拖回大连,再到2012年“辽宁舰”服役,直至今日连续建造国产航母,这个过程长达二十多年。

在这漫长而艰巨的征程中,“瓦良格/辽宁舰”就像一个“零的突破”,它实实在在地证明了: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它给整个国家、军队和研发团队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坚定的决心。 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其价值亦不可低估。

人才体系成长的熔炉: 前面提到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改造、测试和使用“辽宁舰”这个长期、复杂的实践过程。

正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来自真实装备的难题中,中国的航母设计、建造、装备保障、作战使用等各方面人才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新手到骨干的蜕变,形成了具有代际传承能力的稳定团队和体系。

结语:起点而非终点,承前启后的里程碑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买回瓦良格是中国航母事业最大的收获吗?” 其实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

卡拉申科的观点提醒我们,图纸和技术经验的深度消化绝对是核心价值,是推动技术快速迭代跃升的引擎。 但若没有船体作为载体、没有实装平台提供人员训练和体系验证、没有它带来的信心提振和决心证明,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速度可能远没有这么快。

从零基础到拥有改造航母的能力(辽宁舰),再到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常规动力航母(山东舰),进而向装备电磁弹射器等尖端技术的新型航母(003型)迈进,“瓦良格”扮演了无可替代的“承前启后”角色。 它既是“教科书”,也是“磨刀石”,更是“奠基石”。 它为中国开启了一扇认识现代航母之门,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起点和人才成长的摇篮。 中国海军在航母道路上走的每一步,都带着从“瓦良格”身上汲取的经验教训和技术基因的印记。 它绝对算得上是中国航母征途上一个关键的历史里程碑。

未来,中国海军还将继续建造新的航空母舰,不断提升远海防卫能力,捍卫国家发展所需的海上生命线,履行大国责任,并对地区安全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瓦良格”的故事,只是一个伟大征程的起点,但其独特而深远的意义,必将在这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上被反复提及和铭记。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