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杜聿明晚年回忆淮海战役:先击败刘伯承或可取胜,终被蒋介石否决
2025-08-21
杜聿明在国民党军中算是个颇有战略眼光的指挥官,尤其是在淮海战役前,他对国共在华东战场的态势和各种战事的可能性都能提前做出挺准确的判断。不过,蒋介石没按照他的分析来安排作战计划,结果杜聿明被俘之后,一度不服输,甚至想轻生。幸好经过一番教育和整改,他的思想终于扭转过来了。
获释之后,杜聿明回忆起淮海战役的事情,特别提到最开始的战略布局,其中提到对中野的作战方案,曾让我们军中的不少高级将领感到非常吃惊。
一、杜聿明想和粟裕打对攻
1948年豫东战役一结束,华东野战军对徐州方向的国军主力压力越来越大,国民党军把主力都拉到豫东和淮北一线,以徐州为中心,整个战线变得更长更广,心里那叫一个慌,不知道粟裕啥时候又会往南打过来。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国民党军开始在战略层面做安排,这个主要策划的责任人,就是当时担任徐州剿总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兵团司令的杜聿明。
杜聿明觉得,华东野战军虽然拿下了济南,可是整体战斗力还是比不过徐州的国军,国军还具备主动出击的实力。他唯一的担心就是万一国军主动攻向华野,中野的刘邓大军就会趁机攻打徐州。
为了应对这个局势,他搞了个大致的战术安排。
第一,把徐州剿总的兵力削减一些,找个时机朝华野那边一部分发动猛攻,采取奇袭的方式圈住他们的一部分,把他们歼灭掉。具体的打击目标是鲁南、鲁西南的兖州、济宁和大汶口那带地方。这里离徐州总部挺近,又正是华野东西两个兵团分兵的地方,挺容易找机会出手。
第二,华中剿总抽出主要兵力,朝豫南和豫西南那块地方推进,想要挡住中野刘邓的精锐。如果刘邓快快往华东方向去的话,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就得联手,把他们拦住堵住,别让华野和中野野战军汇合。后来白崇禧弄明白了杜聿明讲的意思,真的对豫西南搞了一次扫荡,想用这个牵制刘伯承,可刘邓大军都没搭理这套,继续向东北方向冲杀。
第三,打下来华野一部分之后,就对准某个关键地点加强防守,用这种战术引诱华野主力发动攻势,等他们攻势一顿之后,再趁机全线反击,把济南、泰安一线重新拿回来。
说实话,杜聿明的这个战术安排还是挺不错的,他的预料基本上和淮海战役的真正发起人粟裕的计划差不了多少。
我军攻占济南、赢得豫东战役的胜利之后,战斗力稍微有点疲软了,毕竟长时间连续作战,部队得休整补充,不可能支撑起一场全面的主力决战。所以粟裕最开始的想法是,先对徐州剿总那里最厉害的黄百韬兵团或邱清泉兵团动手,除掉其中一部分,搞瘫他们的全局,而不是一开始就跟徐州国军的各种兵团硬碰硬,摊牌。
在粟裕的安排里,他也算是料到,要把淮海战役打成一场决胜的大会战,得让中野、华野合二为一,把所有的兵力集中起来,与徐州剿总展开决战。
要是不难设想,杜聿明再坚持在徐州推行他的战略,转而攻击鲁南、鲁西南一带,肯定会采用攻势来代替防守,逼得华野把主战场缩回山东。众所周知,山东战场在几年激烈的解放战争中,老百姓负担已经很重了,要是战事再次从外线转到内线,即使华野还能打仗,解放区还能坚持多久都成问题。
东北战场突然出现了变故,卫立煌在那边越打越吃亏,蒋介石也不在意临阵换人的禁忌,把杜聿明调了过去,东北的战局变得越发艰难。而原本负责徐州的刘峙还在指挥,不过他在同行眼中就像个猪,根本没啥指挥本事,一走了之,徐州的军事状态基本上停滞不前。所谓的主动反攻,也就成了空话,反倒让华野得以从容整理部队,补充兵力。
二、杜聿明识破郭汝瑰是间谍
到1948年10月底,东北的局势基本尘埃落定,杜聿明在蒋介石的指示下,率领东北国军的残部在葫芦岛开始撤退行动。
蒋介石设计出了一个徐蚌会战的方案,打算让徐州一线的国军向南撤到淮河南边,以蚌埠为中心,把徐州剿总的60万大军全部集中起来,然后和华野进行决战。
这方案和杜聿明原本打算的主动出击策略差得远了,基本上变成了被动防守。所以,他一点也不想去淮海战场接手这个烂摊子。于是,他反复找借口说东北的事情还没完,要等撤兵的事处理妥当了,再考虑南下。
杜聿明到晚年回忆时,说他一开始不想背这个放弃徐州的责任,毕竟蒋介石一贯喜欢事后找替罪羊。要是放弃了那样的大城市,虽然在蚌埠战胜还算没事,但要是一败涂地,他当时作为实际指挥,肯定免不了得挨锅。所以他打算等国军从徐州撤出去之后,再往南走。
二,觉得郭汝瑰有点问题。郭汝瑰当时是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主要负责制定军队的整体作战方案。早在1928年,他曾加入过中共,后来也跟党失去了联系。不过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和我党恢复了秘密联系,还悄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情报。他一直在陈诚手底下干活,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得到了陈诚的信任,蒋介石也对他很看重。
杜聿明觉得郭汝瑰可能是间谍,但手里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不断向参谋总长顾祝同反映郭汝瑰有嫌疑。有时候,杜聿明会跑到南京,把作战的计划向蒋介石打 petit(报),甚至还要求顾祝同,不能提前让郭汝瑰知道。顾祝同虽然觉得杜聿明说得有道理,但也不敢把这事告诉蒋介石。
杜聿明觉得,这种烂计划很可能早就泄露给了中共,甚至他怀疑郭汝瑰根本就是在坑蒋介石。把这些牌都亮出来,根本没法再玩的转了。
果不其然,杜聿明早就猜到这套方案虽然算得上比较稳妥,后来也没有付诸实施。郭汝瑰再次利用蒋介石多疑的性子,建议还是把战场放在徐州,这样一来,国军各部之间的关系更拉得更远,为华野我军在作战中歼灭敌人提供了不少机会。
三、杜聿明盯上了中野刘伯承
即使如此,杜聿明依旧觉得,只要安排得妥当,他还是有可能击败华野和中野的。
在黄百韬兵团被包围的那会儿,淮海战场上的局势大体上分成东、中、西三条战线。
东线那边,粟裕把黄兵团给围住了,还派出主力去追击援军,目的就是让徐州一带的国军动弹不得。华野盘算着拼尽全力,准备跟徐州剿总打一场硬仗。
中线那边,杜聿明调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刘汝明等兵团,守在徐州,一边跟华野的部队交手。手中掌握不少主动权,不管是攻击东面,还是西面,或者稳住不动,都有底气。这也是杜聿明相信自己能打赢粟裕的重要原因。
西线那边,黄维兵团白天黑夜都不停地向阜阳推进,想赶在徐州和杜聿明那边汇合起来。
我们事后来看,当然很清楚敌我各自的意图和兵力布局,但当时国军高层却陷入一片混乱,根本搞不清楚局势到底怎么回事。
黄百韬被围的时候,粟裕调遣了偏师在徐州附近四处发动进攻,甚至动用民兵和游击队,到处都打出主力纵队的旗号。
邱清泉兵团和我军交手时,大家都觉得华野的主力可能在徐州的西面或西北,可是徐州东边的部队不断汇报,华野的主力似乎一直在东边。那时候,徐州外围的群众都挺配合华野的作战,不怎么告诉国军实情。刘峙和李树正负责的剿总指挥部,被四面八方跑来的情报搞得头大,到底华野的主力在哪个方向?他们根本搞不清楚。
杜聿明一直耽搁着,直到葫芦岛的部队全部撤完,他才赶到南京领了作战任务。一看到原定的退守蚌埠的方案又被改了,还知道这主意是郭汝瑰出的,气得他火冒三丈。不过,他又不好发作,因为郭汝瑰是陈诚的心腹,顾祝同也不敢得罪。
杜聿明一到徐州,刘峙就跟见了救星似的,把徐州的各种情况和消息都详细告诉了他,还让他快刀斩乱麻,做出个决定。
杜聿明毕竟是行家,一眼就看出各军报告上的情况有猫腻。华野再厉害,身上沾满铁屑也顶多打几颗钉子罢了。各处都布满主力,那一定是虚晃一枪,粟裕的主攻方向只有一个,也只能是那个方向。他断定战场的重心一定在黄百韬的兵团那边,其余的都是小股的共军。
这时候杜聿明也没多想,得赶紧想个对策,他心里清楚,如果不多做准备,可能就会陷入被动。于是,他立刻下令加强情报侦察,同时调整兵力布局,要让自己掌握第一手的战场信息。与此同时,他也向上级反映了情况,请求增援或者调整战略,确保主攻方向能打击得得心应手。反正兵力布置得当,才能稳住局面,等待战机。
杜聿明没打算跟着粟裕的指挥走,他还是坚持最初的打算,绝对不能让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联手行动。不仅要把两支力量拆开,还要集中优势兵力优先去歼灭中野,干掉刘伯承之后,华野那边的部队就不成问题了。
他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方面,让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圩坚守七到十天;另一方面,让第十三兵团负责防守徐州,七十二军作为总预备队,同时派出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和第十二兵团,先行击败刘邓大军的全部六个纵队。之后,再向东转攻,击败华野,解开黄百韬的包围圈。
这个办法相当厉害,也充分展现了杜聿明的能力。杜聿明几乎把徐州放弃,把大部分主力都抽走,形成超过两倍的兵力优势,集中全部力量对付刘邓。
从国军角度来说,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最理想的情况是,东线黄百韬能够坚持防守,而西线杜聿明的主力也能成功包围并消灭刘邓。
比较能接受的结局是,黄百韬受到严重打击,刘邓同样遭遇重创,国民党军以相对低的代价换来中野、华野无法会合的局面。
最不好的一种情况就是,黄百韬彻底溃灭,而杜聿明没能打败或者给刘邓造成严重损失。
要是当年杜聿明是徐州剿总正牌司令,直接带兵西进,不顾在外的命令,拼命去攻打刘邓大军,说不定局势还能扭转。可惜他只是个副司令长官,而且刘峙也是个不敢担当主力的人。蒋介石早就下达了命令,必须解黄百韬的包围圈。他哪怕担心风险,也不敢冒险放弃黄百韬,转身去对付刘伯承。再说了,刘伯承那人,怎么能说全歼就能全歼得了?
在刘峙心头存疑又怕事的情况下,杜聿明无奈只得提出了第二个办法:让一个兵团守着徐州,其余的主力全部出动,齐心协力东出,去解黄百韬的包围圈。同时,他还命令黄维十二兵团快马加鞭,向东推进。
这个主意看起来各方面都凑合得过,虽然不能把黄百韬救出来,但起码还能算在救援范围之内,事后也不至于让蒋介石大发雷霆。把第二套方案上报南京之后,自然也就得到了批准。郭汝瑰冒着生命危险,把国军的打算偷偷送到了我军手里。
淮海国军从此丧失了扭转战局的唯一可能。
刘伯承一眼就瞧出徐州那边的压力减轻了不少,不再往东支援华野,反而是在原地拖住黄维兵团。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前堵截,紧追不放,跟黄维兵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拼杀,兵力其实也算不上占优,但这大大缓解了粟裕部队的压力。
杜聿明最终被俘,怎么也搞不明白状况,竟然用枪自杀,还用砖头砸头。杜聿明虽然在政治上为蒋介石卖命,算得上蠢事,但他在军事上的谋划和判断嘛,那可是相当准确,能紧扣形势,实打实的,不容否认。
他被特赦以后,和一帮国民党的降将一起回忆起当年各种决策,唯独提到袭击中野刘邓大军这招,双方的将领都一致称赞。中野的部分老将听说这事后,也都说当年幸亏老蒋没听杜聿明的,要不然淮海战役结果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