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从美国出生的 “中国心” 到外交部顶梁柱:唐闻生凭啥让毛主席器重、尼克松 “挖墙脚”?
2025-08-30
1972年啊,那可真是中国外交打破僵局的关键一年,咱们的外交事业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实现了一次大突破。
尼克松这一过来,中美之间原本跟结了冰似的关系,总算有了缓和的迹象。他访华这一个礼拜,在历史上都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不过,在这个历史性时刻背后,还有一位立了大功的人,少了她可不行。
正因为有她在,尼克松才能跟咱们国家的领导人顺畅交流。她那出色的本事,连尼克松都动了“挖墙脚”的心思,还说呢:“你要是到美国来竞选总统,那都没问题!”
毛主席也特别看重她,甚至到了晚年身体不好的时候,还亲自跟她交代身后事:“我要是走了,你可得记着,所有事都听周总理的安排。”
咱们中国外交界一直有“五朵金花”的说法,这是对咱们国家女外交家们的美称,而她,就是这“五朵金花”里的其中一朵。
这位厉害的女外交家到底是谁呢?她又有多大的本事,能得到这么多大人物的夸赞呢?
女承父业,成了顶尖的外交人才
这位女外交官,姓唐,叫唐闻生。她能成为这么出色的女外交官,跟她的家庭背景关系可太大了,根本分不开。
她的父亲唐明照,那可是清华大学的学霸。虽说他是在美国长大的,但心里的爱国情特别重,那真是“洋装穿在身,心是中国心”,一点不假。后来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抗日救国的队伍里,唐明照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因为个人原因,他又回到美国做外交相关的工作,直到1952年,在周总理的秘密安排下,才顺利回到国内。那时候周总理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把唐明照召回来,就是想让他到外交部来任职。
唐明照也没辜负周总理的期望,在外交事业上干得特别出色,尤其是在缓和中美关系这件事上,帮了很大的忙。
唐闻生1934年在美国出生,后来跟着父亲一起回了国,在北京定居。
北京的一切对唐闻生来说,都特别有吸引力,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把她迷住了。在感受完中国文化的魅力之后,唐闻生就开始在国内上学读书了。
1962年,她凭着优异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对唐闻生来说,这个结果其实不算意外惊喜。
早在北师大附中读书的时候,她的英语水平就已经特别高了,比同龄的同学强太多,甚至比教英语的老师还要厉害。很多时候,英语老师遇到问题,还得找她一起探讨交流呢。
再加上平时父亲唐明照经常给她买一些国外的书籍,有这样的英语水平,考上北外本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在北外读大学的时候,她更是成了英语专业里的尖子生,本事出众,在学校各种活动场合里都特别亮眼。
也正是因为她表现这么出色,每门功课都特别优秀,成了北外人人都知道的学霸才女。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家特别想打开外交的大门,可当时国内的外交人才特别紧缺。周总理反复强调,一定要想办法发掘外交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发掘外交人才的冀朝铸,第一个就盯上了北外的唐闻生,心里一直想着要把她招到自己麾下。
给大人物们当翻译
事实证明,唐闻生天生就该吃外交这碗饭。
1956年,在冀朝铸的发掘下,唐闻生进了外交部工作。在那么多语种里,她顺理成章地被安排到了英文语种的岗位上。
一开始,她是芬兰大使甘野陶先生的随身翻译。那时候甘野陶要跟周总理见面,周总理的随身翻译正好是冀朝铸。
周总理一见到唐闻生,一眼就认出她了,还说:“早就听冀朝铸夸你有才华,今天总算见到本人了,真是一表人才,翻译工作也做得特别好。以你的水平,用不了一年,肯定能比你师傅冀朝铸还出色。”
听到周总理的夸奖,唐闻生心里美滋滋的,但这也无形中给了她动力。总理对自己寄予这么大的期望,她肯定不能让总理失望啊。
在工作中,唐闻生不断积累经验,本身就有天赋,再加上她勤奋好学、肯努力上进,翻译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后来,她还被临时委以重任,安排给毛主席做翻译。
突然要给毛主席当翻译,唐闻生心里特别慌。自从到外交部做翻译以来,她还从没经历过这么大的场面。那场会议上,毛主席需要三种不同语种的翻译,其中英文翻译就是她。
紧张得唐闻生手心都攥出了汗,虽然她不停跟自己说“别紧张”,可真站到毛主席面前的时候,她差点就因为太紧张晕过去了。
还好晕了一下之后,她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喝了点水,慢慢缓了过来。
本来她还因为要给毛主席做翻译特别紧张,可后来听说毛主席当天不做演讲了,唐闻生心里又有点小小的失落。
她心里很清楚,作为外交部的翻译,不能总待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里,总得突破自己。给毛主席做翻译这次机会,对她来说就是一次极限挑战,如果能顺利完成,自己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虽然这次机会没了,但也让唐闻生意识到自己心理素质还不够好——遇到大场面就慌,说明还是对自己的水平不够自信,心里没底。那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把英语学得更扎实。
从那以后,唐闻生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不停地打磨自己的翻译水平,为以后往更高的平台发展做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之后,中美关系慢慢有了点缓和的迹象。特别是1971年,为尼克松来中国探路的基辛格访问中国,当时安排的随身翻译就是唐闻生。
在这几天的访问和会议里,多亏了唐闻生出色的翻译水平,基辛格和毛主席等领导人沟通得特别顺畅。
快结束访问的时候,基辛格还特意跟毛主席夸唐闻生:“真没想到,中国外交部的翻译,思想觉悟这么高,表达观点的时候,一点都不比政治家差。要是到了美国,去竞选总统都完全可以。”
毛主席亲自交代:“我走后,听周总理安排”
在担任基辛格随身翻译之后,唐闻生又一次实现了自我突破。从那以后,她真成了外交部的顶梁柱。之前说的“五朵金花”,除了王海容、齐宗华、章含之,还有一位,自然就是唐闻生了。
她的外交能力越来越出众,翻译水平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跟着毛主席历练的时间长了,不光翻译工作有进步,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能力也跟着提高了。
毛主席对这位天才女外交官也特别寄予厚望。到了晚年,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差,也经常会考虑自己身后的事。
对于国家的外交事业,毛主席一直特别牵挂,就算躺在病床上,也无时无刻不在为中国的外交事业盘算。
有一次跟唐闻生聊天的时候,毛主席突然说起自己的身体状况,又想到自己不在之后的日子,就跟唐闻生说:“我现在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对于死亡,我已经不怕了,但我放心不下国家的未来。要是我不在了,你记住,外交上的事,一定要听周总理的安排。”
听毛主席说这些话,唐闻生心里难免一阵难过,但她很清楚,毛主席说的这些,确实是该提前考虑的事。
可谁都没料到,最后周总理竟然比毛主席先离开了。
就在那一年,中国一下子失去了三位伟人,唐闻生心里悲痛万分,暂时离开了工作岗位。
到了1984年,经过时间的慢慢沉淀,唐闻生终于走出了悲痛,重新振作起来。她开始担任英文报纸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辗转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她始终记着,自己是共产党人的后代。
既然是共产党的后代,就永远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她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一辈子都没结婚。或许,她早在进入外交部的时候就已经“嫁”了——只不过是嫁给了国家,嫁给了党和人民。#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