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我从索马里回来快半年了,今天终于敢说几句真话

2025-09-18

我从索马里回来快半年了,今天终于敢说几句真话

去索马里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停留在海盗、战乱和贫穷。

真正在摩加迪沙工作了一年后,我才发现自己对"真实的非洲"这个概念有多么片面。

第一次真正震撼到我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停电夜晚。

01 一个停电夜晚的启示

那是我到索马里的第二周,摩加迪沙又停电了。我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查看时间,准备等电力恢复,但房东阿里大叔很平静地说:"别等了,今天不会来电了。"

在索马里,停电是家常便饭。水电短缺,电价高达2.5元人民币一度,而且供应极不稳定。但让我意外的是,停电后的摩加迪沙并没有陷入混乱。

街头的小摊贩们熟练地点起了蜡烛,继续做生意;咖啡馆里的人们围坐在一起,用阿拉伯语聊着天;孩子们在月光下踢着破旧的足球,笑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个画面让我开始思考什么叫做适应。在中国,停电五分钟都会让人焦虑不安,但索马里人告诉我,生存也可以是如此从容——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就改变自己与环境相处的方式。

更让我感动的是,邻居家的老奶奶主动给我送来了一支蜡烛。她不会说英语,只是笑着用索马里语说了几句话。阿里大叔翻译说:"她说,黑暗是暂时的,但邻里的温暖是永恒的。"

02 一美元可以买到什么

如果说停电让我看到了索马里人的韧性,那么市场购物的经历则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叫做知足常乐。

索马里的物价相对较高,日用品主要依赖进口。但当地人对金钱的态度却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天,我跟着同事去巴卡拉市场买菜。一个小男孩拦住我们兜售香蕉,一美元可以买一大串。同事买了之后,小男孩居然主动找零,还额外送了几个芒果。

这让我想起一位中国导演在索马里拍摄时的经历:给小孩几美金后,再给他,他会摆手说够了,孩子天真烂漫,容易满足。

在另一家小店里,我想买矿泉水。老板听说我是中国人,立刻竖起了大拇指,用蹩脚的英语说:"China good, China friend!"然后坚持给我打了折。

这种友善源于历史的渊源。中国与索马里1960年建交,索马里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东非国家。40岁以上的索马里人,一提起中国,都竖大拇指。他们特别喜欢中国的国旗,甚至还有个老年人自称是中国人,上世纪60年代他曾来过中国,见过毛泽东和周恩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贫穷不等于精神的匮乏。索马里人用他们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做富足——不是物质的丰盈,而是心灵的慷慨。

03 通信比想象中发达的意外发现

刚到索马里时,我以为这里的通信设施会很落后。结果第一次用当地手机卡上网,我就被震撼了。

索马里移动通讯相对发达,主要电信公司有Hormuud、Somtel、Somcast、Nationlink等,可提供4G上网服务。更让我惊讶的是,网速竟然比我在国内某些地方体验到的还要快。

我问同事这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内战开始后,出现许多电信公司,一些不足的相关基础设施渐渐完善。这些资金大多来自该国的企业家,而专业技术的提供则主要来自中国、韩国和欧洲"。

更神奇的是,客户可以透过行动电话进行电子金融转帐等银行业务工作,这些索马利亚电信公司已有能力提供非洲最廉价与清晰的通话服务。

在没有稳定电力供应的情况下,索马里人却建立了相对先进的通信网络。这种对比让我意识到,发展不一定是线性的,有时候人们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实现突破。

一个街头的小贩通过手机收款,一个牧民通过视频电话与远方的家人聊天,一个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英语。科技在这里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工具。

04 医疗现状:令人心痛的真相

如果说前面这些经历让我看到了索马里人的乐观和智慧,那么医疗体验则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国家最沉重的一面。

索马里长期战乱,医疗设施落后,缺医少药问题严重,是非洲医疗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均居全球最高之列。

我亲眼见过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发高烧的婴儿,在医院门口等了整整一天,因为医院只有一台X光机,而且经常停电无法使用。

当地的一位医生告诉我,他们经常面临没有药品、没有设备、没有电力的"三无"困境。"但我们不能放弃,"他说,"每救活一个人,就是一个希望。"

这种医疗条件下,索马里人对生命的态度反而更加珍惜。他们会用传统草药治疗,会通过祈祷寻求精神寄托,会互相照顾度过难关。

有一次我感冒了,房东阿里大叔的妻子亲自煮了一锅草药汤给我喝,虽然味道很苦,但我能感受到其中的关爱。她告诉我:"身体的病可以治,心灵的病更要治。"

05 安全问题:行走在刀刃上的日常

说到索马里,绕不开的就是安全问题。索马里历经连年内乱,总体安全形势严峻。极端反政府武装在索首都摩加迪沙频繁发动自杀式炸弹、汽车炸弹、火箭弹袭击等暴恐活动。

在索马里生活,你必须时刻保持警觉。每天出门前,我都要查看安全通报,规划最安全的路线。晚上六点后基本不出门,周末也很少外出活动。

中国人是索马里人最喜欢的外国人,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在索马里的外国人经常会遭遇绑架,中国人也不例外。

我住的宾馆有三道安检门,进出都要检查证件。每次听到远处传来的爆炸声,心脏都会跳得很快。有几次半夜被枪声惊醒,第二天才知道又发生了袭击事件。

但即便如此,当地人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市场里依然人来人往,学校里依然书声朗朗,清真寺里依然有人在祈祷。

一位当地朋友对我说:"恐惧不能战胜希望。如果我们因为害怕而停止生活,那恐怖分子就真的赢了。"

06 工作环境:在挑战中寻找机会

在索马里工作一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难题,而是如何在极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工作效率。

停电是家常便饭,网络时断时续,物资供应不稳定。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文件传输,因为网络问题要等上一整天。有时候正在开会,突然停电了,大家只能等到有电才能继续。

但这种不便也锻炼了我们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我们学会了提前准备备用方案,学会了在有限资源下完成工作,学会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索马里的薪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整体偏低且不稳定。大多数劳动者的月均收入远低于国际贫困线标准。但我发现,当地人对工作的态度却很认真。

我的索马里同事阿卜杜,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风雨无阻。他告诉我:"工作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尊严。只要能为国家重建贡献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

07 饮食文化:在困顿中保持尊严

当地市场肉类以牛羊肉、鸡肉为主,水果以香蕉、西瓜、木瓜、芒果等热带水果为主。牛羊肉约50元人民币/公斤,西瓜约3元人民币/公斤。

索马里人的饮食虽然简单,但他们对食物的态度却让我印象深刻。即使是最简单的一顿饭,他们也会用心准备,并且一定要与人分享。

房东阿里大叔的家庭每天都会邀请我共进晚餐。虽然只是简单的米饭配羊肉,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手抓饭,聊着家常,气氛温馨而和谐。

阿里大叔的妻子告诉我:"在索马里,分享食物是最高的礼遇。即使我们只有一块面包,也要分给客人一半。"

有一次,我想回请他们去餐厅吃饭,但阿里大叔坚决不同意。他说:"家里的饭菜才有温度,餐厅的食物只能填饱肚子。"

这种对食物的敬重和分享的文化,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精神富足。即使物质匮乏,索马里人依然保持着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温暖。

08 重新定义"贫穷"

在索马里生活了一年,我对"贫穷"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

贫穷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机会的缺失和希望的破灭。索马里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摩加迪沙已成为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大量难民涌入加剧了生存压力。

但贫穷也不等于精神的贫瘠。我看到过在废墟中坚持读书的孩子,看到过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邻居,看到过在绝望中依然微笑的老人。

一个在街头卖水的少年告诉我,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帮助更多的人。虽然他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眼中的光芒让我相信,梦想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近些年来中国对非洲一些比较穷的国家也会进行一些援助,在非洲很多地区有中国开设的企业,极大的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这种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希望的传递。

索马里让我明白,真正的贫穷是失去对未来的信心,而真正的富足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和尊严。

写在最后:

在摩加迪沙的印度洋海岸边,我经常看到夕阳西下时在海边祈祷的人们。他们面朝麦加的方向,虔诚地跪在沙滩上,海浪声和祈祷声交织在一起。

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信仰的力量。那不是对神明的盲从,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望,对彼此的信任。

这或许就是索马里式坚韧的真正含义: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也要过上有尊严、有希望、有温度的生活。

回国这半年,我常常想起摩加迪沙的夜空,想起阿里大叔一家的笑容,想起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善良的人们。他们教会了我,真正的财富不在银行账户里,而在心里;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外在的保护,而来自内在的坚强。

索马里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旅行Tips:

1. 目前外交部建议中国公民暂勿前往索马里,如确需前往,务必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

2. 当地以美元为主要流通货币,需准备足够现金

3. 必须接种黄热病疫苗等,并携带相关医疗用品

4. 尊重当地宗教文化,特别是伊斯兰教传统

5. 保持与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的联系,关注安全提醒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